詩歌 “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Jesus” 與台灣民謠《望春風》原來這麼像?
我有一些在教會的學生身兼司琴,經常會請我教他們改編唱頌的詩歌,有一回在進行 “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Jesus” 這首歌曲的和弦改編時,腦中一直不斷冒出熟悉的旋律與和弦走向,拼湊出來後發現是台灣民謠《望春風》,頓時覺得 “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Jesus” 怎麼跟《望春風》這麼像!
因為早期的歌曲結構都比較簡單明瞭、易唱易記,或著說;把一首歌曲的進行還原到最基本的和弦狀態和弦都是很單純的。所以類似的歌曲一定很多,絕對不是新奇的事,只不過當時的我腦中浮出《望春風》這首歌曲,所以我選用這兩首歌曲來做舉例。
“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Jesus” 中文稱為《耶穌恩友》或稱《恩友歌》,是由愛爾蘭詩人 Joseph Medlicott Scriven (1819-1896) 所作,1868年再由美國基督教作曲家 Charles Crozat Converse (1832-1918) 譜曲,而後就在美國與加拿大的各個教會間廣為傳唱,至於是怎麼傳唱到台灣的?有一說法是因為清政府在1858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後,所簽訂《天津條約》(中、英)。隨後,英國商人跟宣教士來到台灣旅遊跟傳教,也就把 “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Jesus” 這首詩歌傳到了臺灣 。
《望春風》是一首耳熟能詳的台灣民謠,由鄧雨賢作曲、李臨秋作詞,首度傳唱為台灣日治時期1933年。
這兩首歌曲都是以四小節為一樂句,曲子分成四句的架構,歌詞也都簡短扼要,讓人容易朗朗上口,入耳動心。我把兩首歌曲的和弦進行,還原到最基本的狀態,並採取一小節只使用單一和弦的模式,發現兩首歌曲只有在第10小節(紅色部分)有所不同:
“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Jesus”
|I | IV| I | V | I |IV| V| I |V| I |IV| V |I |IV| V I|
《望春風》
|I| IV |I| V|I| IV |V| I | V| IV |IV| V|I |IV| V| I|
相信很多司琴或者學生都已具備使用基本的和弦來伴奏的這項能力,若以F大調來彈整首樂曲就是 F、Bb、C7 三個和弦就可以搭配,但若想要彈出不一樣的和弦進行,讓歌曲更豐富、有變化,則可以安插許多調性外的和弦來增添情緒的轉折,這樣不僅能讓演奏張力更為豐富,演唱者也能因為被伴奏的和聲渲染,讓演唱中的頓挫抑揚更為彰顯。
我以 “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Jesus” 這首歌曲來譜寫和弦,再配置到《望春風》。
聽完示範與看見樂譜上的和弦進行後有沒有覺得,除了學會彈鋼琴還要「看懂音樂」,才能真的好好玩音樂。